首條中試驗證線試產成功
在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首次實現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商業化規模生產后僅兩個多月,我國MOF材料規模化生產技術開發也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新年伊始,藍廷新能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宣布建成國內首條MOF材料中試生產線,并合成出優質產品,從而完成了MOF材料從實驗室克級合成向批量生產的技術跨越。
藍廷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吳大勇博士向記者透露,該公司當前MOF材料中試驗證線的年產能為10噸。公司計劃通過中試生產積累必要的數據,優化年產百噸級MOF材料的產業化工藝方案,所產MOF材料將主要用于鋰離子電池電極和隔膜材料產品品類創新。
MOF材料也稱為多孔配位聚合物(PCPs),是由具有配位位點的金屬離子或離子簇與含氧(氮)的有機配體分子以自組裝的方式形成的一類超多孔材料,金屬通過有機連接體相互連接形成的多孔結構是其獨有結構。科學界將MOF材料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材料之一。
MOF材料具有多孔結構和超高比表面積,如果將1克MOF材料內表面展開,其面積比足球場還大。因此,MOF材料能夠檢測和捕獲微小濃度的物質,從而可應用于藥物載體制備、催化反應、氣體儲存與分離、膜的制備等領域。
MOF材料還可作為新型功能添加劑應用于新一代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和隔膜功能涂層中,在提高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快速充放電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表明,MOF材料可促進鋰鹽解離,提高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應用于鋰硫電池,可以顯著提高硫利用率和循環壽命,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等問題。
2023年10月,化工巨頭巴斯夫宣布成為全球首家實現商業化規模生產MOF材料的公司,年產量可達數百噸,同時宣稱具備定制化生產能力,可根據客戶需求和規格定制MOF材料并用于各種應用和多個行業。
向“錢”看,更要向“前”看
2023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此次藍廷公司實現10噸級MOF材料規模化生產,正是對這一會議精神的有力詮釋。
MOF材料是一種被寄予厚望的新材料,體現了現代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完美結合。其實驗室合成并不困難,相關成果也屢見報端,但工程放大卻長期無法實現。因此,巴斯夫宣布首次實現MOF材料規模化生產的消息才備受業界關注。我國在這一科技前沿領域的迅速突破,意味著在MOF材料產業化方面,國內外基本同時“起跑”。而這種突破由企業完成,特別是由一家矢志創新的民營企業完成,則更加令人欣喜。
實際上,這種案例近年并不少見。就在前不久,由我國企業自主研發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堆芯支承結構中的石墨材料正式發布,實現了該類材料國產化“從0到1”的突破。如今,行業企業在“向錢看”的同時,越來越注重“向前看”,對前沿研究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正不斷提升。
必須指出,如何鼓勵更多的企業投身前沿創新并有效保護其創新成果,值得各方思考。否則,“卡脖子”和“價格收割”仍有為禍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