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產業聚人才、人才興產業。近年來,惠州著力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2+1”現代產業集群,聚力建設“3+7”工業園區,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強市,緊抓大項目、大產業、大平臺搶灘落戶惠州的重大機遇,做足“產業聚才”文章,促使重點產業領域形成人才競爭優勢,努力打造“產才融合”新高地,為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和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業聚才
“2+1”現代產業人才引聚效應凸顯
轉型的惠州,求賢若渴;發展的惠州,廣納英才。
具有煉油2200萬噸/年、乙烯220萬噸/年生產能力的惠州大亞灣石化區,是國家重點發展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已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烴、碳九等優勢產業鏈,石化產業上下游全鏈條上集聚了約1.5萬名石化能源人才。
以5G及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汽車電子、新能源電池等為主導的惠州電子信息產業,擁有TCL、德賽、億緯鋰能等眾多龍頭企業,惠州在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100強中占11家,而隨著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等“3+7”工業園區建設持續推進,“惠”聚人才的強大勢能更加彰顯,吸引產業人才達40余萬名。
初步形成中醫藥、生物醫藥、化學藥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均衡發展的產業布局,擁有羅浮山百草油、羅浮山風濕膏藥等一批知名創新產品,聚集了萊佛士、信立泰等一批化學藥品制劑制造優質企業,人才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著眼搶占人才引進“制高點”,惠州出臺了一系列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和優惠政策。
對引進的急需緊缺人才,給予安家補助、個稅補貼、優惠住房等,并實施“戰疫人才貸”,助力10家重點人才企業獲得低息無抵押貸款10.53億元,為30家重點抗疫人才企業申請授信15億元,為人才提供金融服務護航。
緊扣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創新人才評價、激勵、保障機制,制定出臺《惠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評定和舉薦辦法(試行)》《惠州市高層次人才分類目錄》,推動人才精細分類、精準評價,實施企業家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等,最大限度釋放人才活力。
同時,充分發揮院校“人才蓄水池”作用,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人才的培養力度。2017年以來,惠州學院、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惠州市技師學院等高校和職業院校培育人才達20多萬名,為惠州乃至珠三角地區輸送了大量技術人才和產業人才。
……
近年來,惠州人才引進培養熱潮奔涌,各路精英集結出擊,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才興業
產業之林更加秀麗壯美
“多次入選惠州拔尖人才,每個月都有津貼,還經常參加博士座談會,我感到很溫暖。”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成說。
作為全國首批28家在深圳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之一,在國家、省、市和仲愷高新區創新創業扶持政策的幫扶下,億緯鋰能扎根惠州,不斷增資擴產,動力儲能電池在國內處于第一陣營,消費電池已成功進階國際一流。不僅如此,億緯鋰能還投入20多億元巨資,打造動力電池研究院,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電池研究基地,讓數以千計的各類英才“惠”聚其中。
在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找對一名人才、一個團隊,就有希望搞活一家企業、拉起一個產業、激活一個行業。如今,惠州新能源產業集聚了億緯鋰能、德賽電池、欣旺達、比亞迪電池、貝特瑞等80多家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去年,惠州新能源電池產業產值超600億元,并且還在高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產值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惠州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通過“人才鏈”提升“產業鏈”,促進雙鏈深度融合、協同發力,積極搭建人才發展平臺,不斷推進人才服務體系建設。
積極打造各類產業創新平臺。目前惠州工信領域共培育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2個,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7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企業技術中心44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20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16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全覆蓋。
先后吸引71個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150名科技領軍人才來惠創新創業,匯聚起一批“2+1”現代產業優秀人才群體,逐步打造以企業為主體、人才鏈產業鏈相關資源跨界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助推TCL、德賽、億緯鋰能等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探索在“3+7”工業園區和人才集聚區域建設產業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寓、高端人才社區,全面保障人才在惠安居,多措并舉優化惠州人口結構、人才結構,增添城市活力。
抓產業、引人才成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4591億元,規模以上石化產業總產值1946億元、能源產業產值462.5億元。今年前三季度,惠州“2+1”現代產業均實現較快增長:電子行業增長5.7%;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增長12.3%,其中石化產業增長19.7%;生命健康制造業增長11.3%。惠州產業之林更加秀麗壯美。
以才引才
產業“新動能”得到充分釋放
在仲愷高新區,2017年創立的廣東微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各種型號、種類的微型鋰電池,廣泛用于手機、藍牙耳機、智能穿戴、助聽器等多種智能設備,客戶涵蓋蘋果、華為、VIVO、OPPO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公司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來對地方了!”回憶起海外留學歸來,選擇惠州創新創業的過程,公司創始人陳志勇坦言,“感恩惠州肥沃的產業和人才土壤,讓我們迅速成長為國內微型鋰電池的龍頭企業。”
陳志勇是惠州找準產業發展需求、引進技術人才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惠州堅持“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思路,把品牌作為人才工作的核心競爭力,全面升級“惠”聚優才工程,著力打造輻射大灣區、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人才工作“金字招牌”,創新創業激發產業“新動能”。
與此同時,注重發揮高端人才引領作用,不斷發動重磅人才以才引才,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抱團效應,積極邀請領軍人才擔任“引才大使”,通過高端人才“朋友圈”引聚人才。
入選省“珠江人才計劃”的德賽集團“納微團隊”帶頭人,正是由集團研究院院長推薦引進;萊佛士制藥首席專家葉偉平博士,一人“單槍匹馬”來惠創業,最終帶動一批新加坡、新西蘭以及北京大學的老師同學組團來惠發展。
重才、引才、聚才、愛才……當今的惠州,正牢固樹立人才強市戰略理念,堅持以產業集聚高端人才,以人才引領產業發展,努力打造近悅遠來的產業人才生態,日漸成為優秀人才干事創業、實現夢想的熱土。